Hello,大家好,我是课课。昨天晚上,课课在西浦的好姐妹跟我分享了一件引人思考的小事。她说:

 

“昨天在剧本杀的时候,我的对面坐了一个好看的小姐姐,是那种长的非常和善,让人看了就想和她成为朋友的那种好看。之后的聊天也非常投缘,更巧的是,她想和我申的学校竟然也是同一所。

 

我已经暗暗下定决心,剧本杀结束之后要鼓起勇气加她的微信,也许出国之后,也能够成为很好的朋友。

 

可是走的时候,却发现她的面前,有好多开了封却只吃了一半的薯片,还有两瓶饮料,都只喝了一小口。那家剧本杀的零食和饮料都是自助的,其他几个人的桌上都只零零散散放着一些,但小姐姐的面前,却堆满了各种只吃了几口的零食……

 

就因为这个小细节,我放弃了加她微信的想法。

 

好姐妹说,感到孤独的时候,就会觉得自己是活该,但是自己的“交友门槛”还是止不住的变得越来越高。

 

 

说实话,在听到她说之前,课课也从来没有留意过自己的“交友门槛”。

 

但仔细想一想,好像真的是这样——

 

课课还清晰的记得,小学一年级的时候,写过一篇《给20年后的自己》,在里面课课信誓旦旦的写到:希望20年后的自己可以拥有100个朋友。想来那个时候,交朋友真的好容易。也许你请我吃一块巧克力,那我们就是好朋友了。

 

但随着年龄越大,我们对“那块巧克力”的要求,好像会变的越来越高。性格、三观、生活习惯、甚至是喜欢的idol等等细枝末节的小事,都会成为交朋友的决定性因素。

 

带着这个话题,课课又找来几个hxd聊了聊,没想到,大家都对这件事,有着极为强烈的共鸣。

 

 来自大一西浦人bill

“老朋友居然成了我的交友门槛”

 

和刚认识的朋友出去玩,讲了梗却发现没人接的住,只能一边怀念高中时候的默契搭档,一边接受现场尴尬的冷场。其实我自己也知道,新朋友刚认识半年,怎么可能比得上认识五年朝夕相处的老朋友。但好像不由自主的,还是更愿意把空闲时间留给老朋友。

 

不过尴尬的是,我的老朋友们好像都找到了新伙伴,大学阶段的孤独,可能就是这么突如其来吧。

 

 

来自大二西浦人Susan

“很小的举动,都会成为无法翻越的门槛”

 

一顿饭的时间,我就和我很好的朋友产生了一些间隙。

 

吃午饭的时候,看得出她的心情不太好,一个劲的吐槽学校,我也不遗余力的做着捧哏,陪她一起吐槽。不过,最后的话题,落到了我们的共同好友A身上。她数落着A在身上的每一个缺点,并期待着我做出回应。

 

而我却只能尴尬的笑着,心里暗暗担忧:不会我也有哪些地方也得罪了她,她也在别人面前这样吐槽我吧?

 

 

来自大三西浦人Anne

“太过完美的关系,居然也能成为障碍”

 

我和lucy的关系似乎就太过完美了。

 

我们的相处模式几乎都处于一个场景:穿着精致的裙子,打卡各种精致的地点。在咖啡馆坐下来,互相夸赞对方的穿搭,说着俏皮话,哈哈哈哈的度过一个精致的周末下午。

 

但其实,我有不开心的事情,好几次想和她讲,但最后还是忍住了。

 

似乎我们的对话,永远是莺歌燕舞的。好像在潜意识里,我们必须保证我们的每一次对话都是完美的,这种“小心翼翼”让我有点喘不过气来。

 

久而久之,我们的聊天越来越少。失联前的最后一条聊天记录,停留在“哈哈哈哈,笑死我了”。

 

 

毕业之后,课课更能够明显的感觉到,除了主观意义上的门槛,不可抗力的因素也越来越多。最直观的表现在,认识的人少了,能够留给朋友的时间也变少了。

 

四月份的时候课课的几个高中同学打算五一要来苏州玩,作为东道主,课课自然要好好接待一下。于是便想问问公司里的“老教师”,苏州有哪些地方适合和带朋友去玩。

 

结果“老教师”挠了挠头,说他已经有四五年没有和朋友出去玩过了。说他是“老教师”,其实也就35岁,而且从平时的谈吐来看,在大学的时候肯定也属于“交际花”的类型,又是苏州本地人,怎么可能有这么长时间不和朋友出去玩。

 

他接着说:等你结婚了,你就明白了;推掉一次朋友的聚会,永远比推掉下班接孩子回家,或者一次商务旅行容易的多,要凑出大家都有空的时间,太难了。

 

 

一语成谶,即使课课的高中同学们都还没结婚,但五一的聚会最后还是被搁置了,大家都因为“突如其来的琐事”而抽不出时间。

 

交个朋友就这么难的吗?难道真就是越长大越难拥有交心的朋友吗?

 

课课问了周边同事们的感受,大家都纷纷表示赞同。但那个“四五年没和朋友出去玩过”的老教师,却给出了另一种答案:

 

不是越长大越难拥有交心的朋友,而是真正交心的朋友,长大了才会有。

 

小时候,大家都是胚芽,谁在身边谁就是朋友。别说生死考验,连普通的利益考验都很少。即便如此,小朋友们还是会为了一点点小事绝交,这是因为小朋友情绪处理能力和思考能力差。

 

 

长大了之后,大家开始有自己的三观、喜好。开始大批量的筛掉不适合做朋友的人,这个过程甚至会让人觉得有些残忍,但却是必然的。可能一开始身边总是簇拥着一大堆朋友的人,随着时间,陪着一起走的人会越来越少,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孤独。但是,其实,朋友从来不是“以多取胜”的啊。

 

毕业之后,友情确实不能像小朋友那样随随便便开始了,成年人要先观察,挑合适的人做朋友;在交往的过程中,要由浅入深,一点点的增加了解,发现不对劲要及时止损;要尊重彼此的界限、利益和生活隐私。而这么一个流程下来,少说也得三五年,甚至十几年。

 

所以,如果“一个人的朋友数量”有一张曲线图,那会在幼儿园的时候开始上升,在大一的时候达到峰值并开始极剧减少,刚工作之后甚至会产生一段空白,直到四五十岁又星星点点的出现。确实,二十多岁的同学们好像正好处于这段友谊空窗期。

 

交心的朋友确实难得拥有。但能跨过一道道门槛,来到你面前,没有血缘关系却能情同手足;没有利益捆绑却能风雨同舟,不常见面却能推心置腹,哪怕只有一个人,难道还不值得欢呼雀跃吗?

 

 

不得不说,再一课的“老教师”不仅学术过硬,讲起人生道理也是“有点东西”。课课听完反正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。

 

 

如果你有任何问题,或者是单纯的想聊天,都可以留言或者私信课课。希望课课和再一课的老师们能够陪伴大学时代的你,成为更优秀的人。

 

文中图片来自一位动画导演兰茜雅的创作

如果你也喜欢她的作品可以关注

微博@_兰茜雅_