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的主流文化中,死亡是被忌讳直言的。印象中,凡是谈到死亡,必定要有所规避。这种小心翼翼,让大多数人将生死的思考一并推距在心门之外。
死亡,成为了模糊不清的幻影。
5月22日,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因病逝世,举国一同哀思。那几天,好多西浦的hxd在和课课聊天的时候都表示:“感觉越来越多熟悉的人都在离开我们,吴孟达、赵忠祥、马拉多纳、科比这些陪伴我们长大的名字都逐一遗憾的被时间封存。”
也许在寄托哀思的同时,这也是我们直面死亡面庞,思考生命本真模样的一次契机。
所以今天,我们来聊一聊死亡。
课课第一次对死亡有印象,是在六七岁的时候。那时候课课和爸爸一起睡觉,爸爸背对着我有轻微的呼噜声,声音虽然很轻,但呼与吸之间的间隔,却好像越来越久。每一次呼气之后,课课都会认真的等待爸爸下一次吸气的声音,生怕爸爸一口气没喘上来。
听了有好一会之后,课课突然意识到,终有一天我和我爸爸都会死,而且这件事无法避免。那一瞬间的无力感直接把我吓哭了。
直到今天,课课还是会突然的在某个晚上想到“爸爸妈妈,我们所爱的所有人都会死,而且无可避免”。一这么想,心脏都会紧张的砰砰直跳。死亡之后会面对什么,感受到什么?是轮回转世喝一碗孟婆汤还是面对旷世漫长的虚无?
无论是现阶段存在的所有宗教信仰、或者是毕生都在追求的人生目标,好像都是人类自身对终将死亡却无能为力的一种宽慰。好像死亡让一切都变的没有意义。
真的是这样吗?确实,死了什么都没了,但是如果反过来考虑这个问题——要是人不会死呢?
那你可能会见证人类智慧的灭亡。
时间概念将会消失——在原本的世界,生活中没有人会在意“一微秒”的时间,因为一微秒相对于人类的整体寿命而言实在是太短暂了。而人在寿命无穷大的情况下,10年,100年,1000年和“一微秒”其实没有任何区别。小李花4年读完本科和小王花40年读完本科同样也没有任何区别。
科技陷入停滞——科技的本质无非是提高效率,但在失去时间这个大前提下,效率这个词便成了无稽之谈。
绝大多数人陷入极度的无聊——仅有极少数的富人掌握世界99.9%的资源,社会流动性大大降低,阶级固化越发严重。大多数普通人除了用药物让自己感到快乐之外,再也找不到人生的其他意义。
你看着身边人百无聊赖的度过一万年然后在无聊中彻底发疯,世界如同一滩死水一样让人绝望。
人类社会终将湮没在历时的尘埃里。
再举一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:
人类明明如此的厌恶死亡,为什么几乎所有游戏里都会玩家角色“死亡”的概念。如果将你操作的人物设定为无法死亡,那整个游戏都会失去乐趣,变的超级无聊。
游戏开发者其实比谁都明白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结论——“死亡”才是乐趣的最大前提。
看似,死亡让一切失去意义,可事实是死亡让一切有了意义。恰如海德格尔所言,当人懂得自己始终向死的方向活着,生的力量才更加真挚。
由于有了终点,我们的开头回顾起来才有意义,由于有了结尾,我们的人生才有了情节,有了情节就有了一个故事,有了一个传奇。
面对死亡,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假装视而不见,而是应该牢牢记起。
牢牢记住我们只活一次,就活一次。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几位,他们也都知道自己只活一次,所以他们把握住了自己的时间,相信自己要走的路,面对自己的局限,拥抱自己的缺陷,然后成就了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传奇。
面对死亡,我们都一样,我们都只活一回。但我们用生命书写的故事,使得我们每个人又都不一样。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,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,但是,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,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,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。
这也许就是生命的意义。
如果对于今天的文章你有其他的看法,或者是单纯的想聊天,都可以留言或者私信课课。希望课课能够陪伴大学时代的你,成为更优秀的人。
- 还没有人评论,欢迎说说您的想法!